发表时间:2025年10月23日 05时 作者: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:0
(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)
当前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花样翻新、层出不穷,成为腐蚀党的肌体健康、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潜在毒瘤。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,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、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。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,坚定必胜信心、如磐恒心、坚强决心,坚持标本兼治、系统施治,以有力有效手段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。
保持战略定力,坚定惩治决心。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相较于传统腐败而言,腐败分子变得更加“小心”“狡猾”,腐败的手段越发隐形变异、翻新升级。诸如“影子公司”“期权交易”“代持资产”“数字货币贿赂”等,这些腐败行为披着“合法外衣”、穿梭于“灰色地带”,企图规避监督、逃脱惩处,其隐蔽性、复杂性、跨域性给发现和查处带来挑战,但其侵蚀党的执政根基、破坏政治生态、扭曲市场竞争、损害群众利益的实质没有丝毫改变。面对这些挑战,任何松懈麻痹、畏难厌战的情绪都是危险的,必须深刻认识到,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,要始终坚持零容忍,保持猛药去疴的决心、刮骨疗毒的勇气,无论腐败行为如何变异、如何隐藏,发现一起就要坚决查处一起,绝不姑息,坚决打破腐败分子“换个马甲”就能“安全着陆”的幻想,持续巩固拓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。
加强分析研判,把握形势任务。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,要精准把握其特征趋势。“技术化”趋势明显,腐败分子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、金融工具、数字经济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腐败,如利用区块链、虚拟货币等进行交易,行为轨迹更加虚拟化、电子化,痕迹隐匿且难以追踪。“市场化”形式突出,许多腐败行为嵌入市场经济活动之中,通过看似合法的商业安排、股权变动、并购重组、内幕交易等方式实现利益输送,界限模糊,甄别困难。“链条化”运作隐蔽,腐败活动往往经过精心设计,多人协作、多地联动、多环节配合,形成封闭的利益链条,内外勾结、串通一气。“非直接利益”交换凸显,不再局限于即时性的权钱交易。面对这些新特征,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分析研判,深化对“新”和“隐”的规律性认识,提升类案识别能力,强化穿透性思维,练就见微知著、明辨是非的“火眼金睛”,让那些试图改头换面、潜行地下的腐败行为无所遁形。
增强能力本领,提高治理效能。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,要不断创新纪检监察理念思路、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,提升及时发现、有效查处、精准打击的能力。要提升数字化、智能化监督能力。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,打通信息壁垒,构建贯通全域的监督数据平台。加强对资金流向、资产变动、企业注册、人员关系等数据的关联分析、智能研判,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精准发现异常情况和可疑线索,让隐藏的腐败行为在数据透视下现出原形。要加强专业化、协同化办案能力。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涉及金融、贸易、科技等多个领域,必须建设一支既懂纪检监察又精通经济、法律、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。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金融监管、税务、审计、海关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,形成信息共享、措施配合、线索移送、成果共享的协同作战格局,凝聚惩腐合力。要完善法规制度,强化法治保障。及时分析研究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表现形式、定性量纪标准,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,弥补制度空白和模糊地带,让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于法有据、精准规范。要坚持系统施治,深化以案促改。深入剖析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典型案例产生的根源、特点和规律,推动相关领域、行业和部门查找制度漏洞、监管短板,提出有针对性的纪检监察建议,督促完善内控机制,加强行业监管,做好查办案件“后半篇文章”,实现查处一案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。
坚持固本培元,深化源头预防。惩治是手段,预防是根本。在保持高压惩治的同时,必须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事前预防,着力减少腐败机会,压缩权力寻租空间,从根本上遏制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滋生蔓延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,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、政绩观、事业观,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弘扬忠诚老实、公道正派、实事求是、清正廉洁等价值观,破除“圈子文化”、特权思想,营造崇尚廉洁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,增强不想腐的自觉。深入开展警示教育,选取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典型案例,深入剖析其特点、手段和危害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让党员干部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督促领导干部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,构筑起预防和抵制特权的坚强屏障。聚焦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强化监督制约,紧盯政策制定、审批监管、执法司法、金融信贷、资源分配、工程招投标等权力集中、资金密集、资源富集领域,优化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,合理分解权力,减少自由裁量权。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,强化内部流程控制,防止权力滥用和异化,推动公开透明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,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、程序契合、工作融合,形成配置科学、权责协同、运行高效的监督网。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575号建工大厦16、15层 电话:0931-2216311(传真) 邮箱:gs_jzzy@163.com
Copyrights 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建总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021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